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周末和几位朋友聚会,聊到孩子的时候,有位朋友说到周五的时候,她的孩子在家总是欺负妹妹,于是被妈妈教训了一下,结果孩子就特别伤心,到今天都还不太愿意和妈妈说话,朋友感觉有点后悔,但是孩子欺负妹妹的行为确实是不对的,如果不教训一下孩子也感觉过不去,这让她觉得很为难。
说到这个问题,其他朋友也有同感,认为孩子有时候很容易情绪低落,不仅仅是在家里,有时候在学校也是这样。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孩子有时候会很容易发脾气,或者很容易就感觉到不开心,但是引起孩子情绪低落的事情其实很小,比如被父母轻轻说了一句、和同学之间闹了一些小矛盾或者有人不愿意和自己玩,这些事情或许都可以让孩子情绪低落好久了。
![](https://pics0.baidu.com/feed/8326cffc1e178a824d5fddd35af4b88ba877e865.jpeg)
一、 对于情绪,是该控制还是该接受呢?
对于情绪问题,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定会经历过的事情,并且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总是存在情绪问题,因为每次存在情绪问题都会让我们觉得心情不好。
当我们存在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做法就是控制情绪,压制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因为什么事情引起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情绪。每次需要控制的情绪都是消极的情绪,很少会有人时候,我们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积极情绪。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消极情绪是不好的东西,因此想方设法去消除、去回避。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都是会和孩子说:"你不要发脾气了,先冷静一下。"在这里指的冷静是先将情绪压下去,但是并没有将情绪消化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治标不治本"。
![](https://pics4.baidu.com/feed/279759ee3d6d55fb4837810bc3d5844c21a4dd2d.jpeg)
对于情绪问题,在这里不得不说起一个名词"情绪ABC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引导父母和孩子正确认识情绪,正确对待情绪,以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在这里的"ABC"分别指的是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情绪问题中,"认知B"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对引发情绪问题的事件的看法。因为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情绪产生直接的作用,也会间接影响事件的结果。
因此在孩子有情绪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正确的"认知B",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问题的解决。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事情而产生的这些情绪,从而经过分析来接受自己的情绪,将情绪问题彻底解决。
二、 导致错误的"认知B"的做法
1、 绝对化要求:经常运用''必须''''应该''这样的词语
在生活中父母会要求孩子完成一些事情,会经常用一些命令式的话语来"指挥"孩子,比如"你现在必须去学习"、"你必须吃饭"、"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到最好的成绩"或者"你就应该做到最好"等等。
这些命令式的话语会让孩子感觉到一些压迫感,他们下意识也会给自己一定的压力,认为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做,不然就是做不好的表现。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孩子就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认为自己没有达到要求,没有做到最好,因而就会产生一些情绪低落的问题。
![](https://pics3.baidu.com/feed/d1a20cf431adcbef0d95b9499758e5dba1cc9fde.jpeg)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也会引起孩子情绪问题的一大原因。孩子在没有得到最终结果的时候或许会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或者在遇到一次失败之后就认为自己的最终结果也是失败的。
比如,孩子在一场数学考试中,应用题部分只有一个是对的,其他全部错我,如果父母在平时没有正确教育孩子面对错误和失败,则孩子在这个时候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应用题父母很差,甚至认为自己整个数学学科都很差。
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让孩子产生这种过分概括化的问题。这样的表现会让孩子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3、糟糕至极的结果:''我就是做不到,我本来就是这样的''
"糟糕至极"指的是将糟糕放到最大的行为,比如在一次考试后因为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了一次,于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全班最差的学生,自己就是学不好,自己就是最差的,甚至认为自己就不应该去学校学习。
孩子如果存在这种"糟糕至极"的心理,则说明孩子对于"认知B"的理解还不足。孩子的认识只停留在负面的情况上,而没有将眼光放长远,执着于自己的失败,不愿意再去做出改变。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如果遇到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话,那么很难走向成功。并且,存在这样的态度本来就是一种错误,这样会让孩子无时无刻都处于焦虑的情绪中,做任何事都会认为是在完成任务,而没有办法体验到其中的其他乐趣。
![](https://pics6.baidu.com/feed/0b46f21fbe096b63a7ec14a4a7c44c42e9f8ac4f.jpeg)
三、 怎样及时转变"认知B"
1、 接纳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
前面我们说到,对待情绪,很多人下意识就是想要去控制它,而没有想到要去接纳情绪。控制情绪只是起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而接纳情绪才会使得情绪问题彻底被解决。
接纳情绪,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我们要能够有正确的"认知B"。当我们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不要先想着去平复心情,而是首先接纳自己的情绪,而后才去针对事件进行分析。
![](https://pics3.baidu.com/feed/32fa828ba61ea8d3bd82ba223bfdfb48241f5876.jpeg)
2、引导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成为情绪的主人才能更好地然后情绪问题得到解决。平时在生活中就应该让孩子明白"认知B"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形成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与态度,当孩子遇到伤心的事情的时候,就不至于一下子就陷入了伤心的境地。
3、从事件本身上去看待自己的情绪
情绪问题解决需要我们正确做好"认知B"。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让孩子冷静,而是应当引导孩子针对事件本身去做分析,总结出让自己情绪低落的原因在哪,再进一步去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吵架了,孩子感觉很难过,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为什么和别人吵架,吵架之后双方是什么表现。当知道原因之后,父母就要让孩子正确认知朋友之间吵架的问题,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去挽回这个局面。
父母可以和孩子说:"这件事情如果是你的错,那么你就应当主动承认错误,如果双方都有错误,那么那么就要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悄悄难过。朋友之间吵架是正常的,关键是你自己怎样看待这件事情。"
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那么严重,自己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从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事件本身,再进一步作出行动去解决问题。
![](https://pics4.baidu.com/feed/b3119313b07eca80808107773dd45cdba344839c.jpeg)
我是马海霞的育儿经验,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